(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日报7月3日电(记者 刘志华)据悉,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简称“商务部研究院”)在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开幕当天发布了《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报告(2023)》。本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于6月29日至7月2日在湖南长沙举办。
《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报告》报告显示,中非货物贸易强劲复苏。2021年,中非货物贸易总额达2542.9亿美元,同比增长36%,为近十年来最高增幅。2022年,中非货物贸易进一步增至28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其中,中国对非出口1644.9亿美元,自非进口1175.1亿美元,三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连续14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南非、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埃及、刚果(金)为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2022年占中非贸易总额的52.5%。中国是非洲农产品出口第二大目的地国,2021年,非洲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8.2%。截至目前,中国已给予21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将进一步推动非洲国家向中国出口更多优质非资源性产品。
报告还显示,中非服务贸易持续深化。中非服务贸易的主要领域包括运输、建筑、旅行服务、政府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同时在多个领域取得新进展。
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在非不断推进,中非本币结算和互换安排取得较大进展。目前,非洲已有49家CIPS间接参与者。2022年底,中国银行毛里求斯子行的人民币清算行服务正式启动,毛里求斯成为继南非和赞比亚之后,人民币清算中心落户的第三个非洲国家。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南非、摩洛哥、埃及和尼日利亚央行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金额总计730亿元人民币,促进了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
双方互设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日趋增多。截至2022年底,中国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非洲共设立15家分支机构;同时共有10家来自非洲的银行在中国设立10家分支机构。非洲已经成为深受中国公民青睐的新兴出境旅游目的地,中非航线正在陆续恢复,中国公民赴埃及、肯尼亚、南非等非洲国家的旅游业务也按下“重启键”。以跨境电商、移动支付、云外包合作等为主的信息技术服务为中非经贸合作带来创新性合作模式。
报告还显示,中国对非投资日益活跃。2021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克服疫情影响,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投资流量从2020年的42.3亿美元增长到49.9亿美元,同比增长18%;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增至441.9亿美元。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对非投资存量超过470亿美元。[1]2021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达16个,较2020年增加6个。其中,投资存量最多的前十大国别分别是南非、刚果(金)、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尼日利亚、肯尼亚、阿尔及利亚、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合计占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的63.5%。截至2021年底,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占中国对非直接存量的87.1%。
此外,报告显示,在新冠疫情、非洲债务风险等多重压力之下,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率先复工复产,在非承包工程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势头。非洲依然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第二大市场。2021年,中国企业在非新签合同额778.8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完成营业额371.2亿美元,同比下降3.2%。2022年,中国企业在非新签合同额732.2亿美元,同比下降6%;完成营业额3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交通运输建设、一般建筑、电力工程建设是中国企业在非洲承包工程最多的三大行业,2022年这三大行业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占比63.1%,新签合同额占比59%。中国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在非建成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极大促进了非洲经济复苏和民生改善。特别是中国企业在非洲承建的工业制造类项目增多,为非洲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助力。
报告对中非经贸合作进行了展望,认为中非友好关系牢不可破,为中非进一步拓展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中非经济发展向好,也为中非经贸合作带来更多契机。当前形势下,中非经贸合作的互补性进一步凸显,中国的机电产品、日用品和纺织品等依然契合非洲当前需求,中国稳定恢复的进口需求也将激发非洲经济发展潜力,尤其是中国持续扩大的农产品进口将对非洲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及农村减贫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非洲数字经济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也将吸引更多中国企业赴非投资。中非双方将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对接发展规划,共同谋划有利于中非经贸合作深层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促进中非经贸合作进一步提质升级。
《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报告》每两年发布一次,2023年报告系统梳理了2021-2022年中非经贸合作的最新进展与成就。报告分为综合篇和地方篇,以中、英、法三种语言呈现。
【责任编辑:党超峰】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