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资料图】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时代的大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王朝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农民起义不断兴起,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陶渊明的祖父、父亲都做过县令、太守一类的地方官,到陶渊明时,其家 境 已经衰落,生活比较清苦。陶渊明从小攻读儒家、道家 的经典 著作,对史学和文学也有浓厚的兴趣。青年时,他已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翻思远嘉”的抱负,但是,东晋王朝的黑暗统治,森严的门阀等级制度,使他这样一个出身于衰落士族的人无法实现“积极仕进、戎马事国”的理想。
公元三九三年( 晋太元十八年 ),陶渊明二十九岁,当上了江州祭酒的小官。他不满官场腐败,不久就辞官归里。后来,官府又召他去作州的主簿,他也辞而不就。三十五岁左右时,他曾出任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不久又辞归,以后又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为时都很短暂。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今江西彭泽)。他历次出仕都是为贫困所逼,这次也是如此。他在《归去来辞序》中写道:“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僻无储粟。·...·.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小邑。”其次,是为了“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即为隐居生活作一点物质准备。当时,那里派督邮来彭泽,县吏告诉陶渊明应束带晋见,他万分感慨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解印绶去职”。此时,他写下的《归去来辞》,表明他决不随俗浮沉,宁愿“安贫乐道”、“躬耕自资”,也不向黑暗、虚伪的上层社会屈膝。此后,陶渊明就过起“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他亲自参加一些劳动,使他与农民有更多的接触,思想感情也有了较大变化。
归田以后,陶渊明的心中虽然有时也不免出现“贫富常交战”的矛盾,但这不是陶渊明思想的 主 流。他 坚 持“节操”,鄙夷世族门阀,写出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诗篇,对自己选择的田园坐活,感到恬然自得。
东晋安帝义熙末年,朝廷曾经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陶渊明没有应召。
四二七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秋天,病中的陶渊明预感到自已将不久于人世,自己写下了三首《挽歌 诗》和一篇《自祭文》。十一月,陶渊明病逝,终年六十三岁,遗言“省讣却膊,轻哀薄敛”
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韵文两篇。他的主要作品是在四十一岁归田 以后写的。
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在一些作品 中,反映 了他“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表现了他与现实对抗而决不同流合污的思想。如《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石,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咏荆轲》诗:“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他的一些田园诗,也是反抗黑暗社会所采取的一种“淡然忘世”的思想反映。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他理想中的社会。这样的世外桃源,当然属于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农业乌托邦的幻想。但是,它与东晋残酷的封建剥削与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却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陶渊明对处于水深火热的农民群众的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鞭挞。
陶渊明的诗文,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既有“金刚怒目式”的战斗气息,也有自然、平淡与质朴的风格。清代诗人龚自珍称赞陶诗说:“莫 信诗 人 竞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陶渊明擅长白描手法,他往往以高超的艺术手段把平凡的景物刻画出不平凡的艺术意境,达到情景 交 融,生气 盎然。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陶渊明继承了汉魏以来五言古诗的优秀传统,他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一扫两晋以来“风华清靡”的诗风,把五言诗推向了新的高峰。陶渊明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到了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对陶渊明都非常推崇,并从中吸取了艺术营养。但是也应当看到,陶渊明作品中“乐天知命”、“委任自然”的思想,也给后人以消极影响。
陶渊明逝世后,人们称他为靖节先生。有诗文《陶洲明集》传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