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实现推门见绿移步是景

2023-05-21 08:56:25 来源:内蒙古日报

初夏的甘德尔山满目葱茏、生机勃发。顺着起伏的山路向山中行进,成排的樟子松、云杉、新疆杨等植被好似绿毯般覆盖山体并向远方延伸。

此情此景让很多老乌海人不由地感叹:乌海能拥有这样一大片绿色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资料图】

位于乌海城市中心的甘德尔山对于乌海人来说,不仅是一座巍峨连绵的高山,更是半个世纪以来,乌海人民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大力发扬吃苦耐劳、勇往直前蒙古马精神持续播绿的真实写照。

“刚来时处处是沙丘,一刮风黄沙漫天。”原乌海市治沙站站长、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杨利祥回想起初到这里时的场景依旧记忆犹新。

在2005年以前,甘德尔山西麓还叫白独贵湾,是乌兰布和沙漠跨越黄河进入乌海形成的面积近20平方公里的风积流动沙地。这里沙涛汹涌、寸草不生,每遇大风更是沙尘弥漫。

这座横在城市中心的沙地不仅阻碍着乌海城市发展,还对西北、华北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2005年,乌海市开启了对甘德尔山的生态治理之路。

没有人烟的荒漠,没路、没水、没电,要想实施治理,必须先完成通路、通电、通水等一系列基础工程。面对茫茫沙海,广大生态建设者们没有退缩。

“当时没有路,车开不进去,大家就徒步进入沙漠。为节省时间,中午不回家,在沙漠里扎个帐篷,午饭就是混着黄沙的馒头和咸菜。”原乌海市治沙站生产队队长董研生说,这位曾荣获全国绿化奖章的模范是甘德尔山生态建设的全程参与者。他告诉记者,在最初勘察时,他们每天清晨6点就从乌达出发,到白独贵湾边缘后再步行进入,一行六七人,一走就是六七个小时,天天如此。为了种树,董研生甚至带着妻子把家安到了山上,一住就是十几年。

风大沙多的地区植树,往往前一天刚种下树,第二天就会被风吹倒。但大家没有气馁,将每棵树当做孩子来呵护,并引进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种植灌溉,使得树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

“我们不植树,我们的下一代就要吃沙子的苦!”这是广大植绿者心中的信念。

在100多位生态建设者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下,甘德尔山上有了路,通了水、电。近20年的时光里,这里的绿色也由点到面,一点点变大。

如今甘德尔山已披绿2.8万亩,曾经的不毛之地白独贵湾,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从乌海湖坐船向甘德尔山看去,这一大片绿色好似为山体穿上了“绿色裙摆”,十分壮观。

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毛乌素、腾格里三大沙漠交汇处,曾经荒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60%。1976年建市初期,乌海市森林面积只有533.3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0.38%。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房前房后遭沙埋,柏油马路沙子盖。”这些顺口溜曾是乌海市的真实写照,也是很多老乌海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面对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了生存发展,一代代乌海人以其坚韧的品质数十年如一日,向沙海宣战,与风沙抗争。

从建市初期,乌海市便开始大力度推进生态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乌海市陆续启动实施了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京藏高速公路、海勃湾区东山、乌达区西山、海南区环城绿化、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护林等一大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治理,乌海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植被盖度不断增加,全市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遏制,有效地减缓了乌兰布和沙漠东侵南移的速度,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在这一过程中,乌海市逐步探索出一条完全符合地区实际的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化和林业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目前,该市林业和沙产业年产值近7亿元,形成了以葡萄、梭梭、育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基地近10万亩。

推门见绿、移步是景。如今,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乌海市先后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行列。

近几年来,成千上万的红嘴鸥等候鸟恋上这里,每年都会如约而至,仿佛在深情告白——乌海变绿变美了,快来作客吧!(记者 郝飚)

关键词:

X 广告
公司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3 华夏快递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